0571-87859897

毕昇:活字跳动拓DG视讯文明

  庆历年间的杭州书坊,雕版工匠毕昇正对着一堆破损的书版发愁。刚刚印完的《金刚经》因一块版片出现错字,整版都成了废品,他蹲在地上摩挲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反字,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若能将字单个刻出,错了只换一字,岂不是省时省力?这个念头,后来催生出改变世界文化传播格局的活字印刷术。

  这位北宋布衣发明家的事迹,仅在沈括《梦溪笔谈》中留下百余字记载,却字字珠玑。当时主流的雕版印刷虽比手抄高效,却存在 “一版一书” 的局限 —— 一部《大藏经》需雕刻十三万块版片,耗费数年工时,若遇校勘错误,更是前功尽弃。毕昇在书坊工作二十余年,亲眼见证了雕版工匠的艰辛,据《梦溪笔谈》描述,他 “又为活板” 的灵感,正源于对这种低效模式的长期反思。

  毕昇的活字制作堪称古代工艺的精巧实验。他先在胶泥上刻出反体单字,字高与铜钱边缘齐平,再用火煅烧使其坚硬。排版时,先在铁板上铺设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密布字印后以火烘烤,待黏合剂稍熔便用平板按压,使字印平整如砥。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两块铁板交替使用,瞬息可换,印速较雕版提升数倍。更重要的是,常用字如 “之”“也” 备有多个字印,遇到生僻字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则临时雕刻,次日即可补全。

  活字印刷的优越性很快在实践中显现。某次杭州官府急需印制上千份告示,毕昇用活字排版,一日便完成了原本雕版需半月才能做完的工作。但这项发明在当时并未立刻普及,因胶泥活字易磨损、难着墨,毕昇又尝试改进:他曾试验用木活字,却发现木纹吸水导致字体变形,最终仍以胶泥为首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选,并摸索出 “字印按韵分类存放” 的检索方法,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

  沈括在书中特别记载了毕昇的临终细节:他去世后,活字被其弟子收藏,“至今保藏”。这些看似平凡的胶泥块,实则藏着超越时代的智慧 —— 它打破了雕版印刷的时空限制,使知识传播成本大幅降低。到元代,王祯在此基础上创制木活字与转轮排字盘,将 “以字就人” 改为 “以人就字”,效率再提升三倍;明清时期,铜活字、铅活字相继出现,《宋诸臣奏议》等典籍借助活字技术得以广泛刊行。

  活字印刷术向西传播的历程,更书写了文明交流的壮丽篇章。13 世纪蒙古帝国的扩张,使这项技术经波斯传入欧洲,德国谷登堡在 15 世纪改良为金属活字,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书籍印刷浪潮。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活字印刷的普及使欧洲识字率从 1% 跃升至 20%,为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奠定了知识基础。正如学者安格斯・麦迪森所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是推动世界人均收入增长的关键技术之一。”

  如今在湖北英山的毕昇纪念馆,复原的胶泥活字与铁板静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陈列。当参观者试着排列那些反体字印时,仿佛能听见近千年前,毕昇在杭州书坊里翻动字盘的声响。那些跳动的活字,不仅印出了一页页典籍,更拓印出人类文明加速传播的清晰轨迹 —— 从《梦溪笔谈》的寥寥数语,到谷登堡圣经的油墨芬芳,毕昇播下的文化种子,早已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Copyright © 2025-2032 DG视讯印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浙ICP备05029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