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一些书店选择无视,明确禁止拆封;更常见的做法则是:如有需要,请联系店员。
一本样书,经过众多读者翻阅,品相难免受损,从而影响后续销售。对于进货量本就不多的小众书籍,或是价格较高的艺术画册,这笔展示账显得尤为沉重。
毕竟,逛书店的一大乐趣就在于发现与偶遇。纸张的质感,装帧的细节,内容的实情,不亲手翻开,怎能体会?
那份遇见好书、即刻拥有的“即得感”,是很多人坚守实体书店的重要理由。而塑封,却把把心动扼杀在了第一步。
有从业者说得很直白:“如果书店的书不能拆开看,那就没有必要来实体书店了。”
何况,提供“预览”其实是书店的传统。印刷术普及后,古时书店会用粗略的做工印制一些样章,供顾客了解内容。店家还常写书根,即将书名或篇名、册数写于书籍的下方,方便阅览购买。
话虽如此,冰冷的成本问题依然摆在眼前,否则样书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是顺理成章变成标配。
在单向空间,几乎每本书都配有包好书衣的样书,既保护了品相,也提升了读者体验。同时,书衣还成了吸睛的文创单品。
佳作书局的情况更让人欣慰,包上书衣的样书,竟因颜值更高而备受青睐。很多读者会选择购买样书。但书店还是更希望读者买新书,如果喜欢书衣,可以加价包一个书衣,选择这类服务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中华书局则设想了一种新旧结合的方案。对销量好的图书品种可以提供纸质样书,而一些冷门、小众图书则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供样章,读者可以通过书店的电子屏幕查阅,以此取得成本和体验的平衡点。
另一种思路是索性把阅读单独做成一项服务,满足只看不买或多看少买的人的需求。毕竟,阅读也是书店的特征之一。
对此,消费入座、自由取阅是最常见的做法。连锁书店西西弗书店就设立了咖啡阅读区,有时甚至一座难求。
其实咖啡和阅读、书店的渊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源,比很多人意想中的要深。咖啡馆在欧洲出现后,很快成为人们交流、获取知识的场所。一杯咖啡成了“蹭课”的学费,“便士大学”之称广泛流传。
一见图书馆,是沪上首家提供借书和阅读空间的民营图书馆。会员除了可享受以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上服务,还享有免费饮用咖啡、专用书格、向图书馆荐购等服务。
一些书店也推出类似的专属空间。单向空间乐提港店的三楼,原本有展览和图书业务,经过调整已改为年费会员专享阅读空间。尤利西斯书店则为会员(购书超300元自动列入)提供免费的阅读座位。
如果在店内购书,20元门票可以抵扣书价。不愿买书的顾客则可以选择5元门票,自由翻看。
据店方透露,鉴于会员赠票、消费积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分换票以及月卡、年卡等优惠,门票收入微乎其微。毋宁说,这是一种筛选机制。
书店的策划表示“在书店只看不买的人太多了,对图书的损耗非常大,也给真正想买书的人造成了困扰。”
推出门票,可以让书店更好地服务真正的客群,为后续向会员制书店发展的打下基础。
北京的朴道草堂书店也收取门票,而且价格不低,需100元。店主老周为愿意付费进门的客人准备了随机的礼物,可能是一本老板的诗集、一副手工版画、某本作者亲笔签名的书……有时实际价值甚至会超过票价。
老周深信“书店是交换美好的地方”。他希望,每个踏入书店的人,都能带走一份独特的温暖和感动。
把目光转向国外,葡萄牙的莱罗书店的门票收入大概会让很多书店破防,因为它光靠门票就能实现盈利。
当然,这家书店的优势可遇不可求。哈利波特的作者常来此写作,并从书店的设计中汲取了一些灵感。抛开这一点,书店本身的装修也相当考究。
不过莱罗书店并没有本末倒置,将拍照打卡时间限定在每天上午的一个小时,避免破坏阅读氛围。而且门票同样可以抵扣书价。
或许理想的书店应该像一本精心包了书衣的样书:既保持了端庄的品相,又不失可亲的温度。
书店人的种种探索,传递着一个朴素的信念:书店要生存,更要活出价值。这价值,在于为好书找到知音,也在于为读者提供无可替代的发现之旅。
因为,书店远不止是卖书的地方,更是人与书、人与人的连接点。它关乎发现未知时的惊喜,触摸质感时的安心,以及独处阅读时的宁静。
当读者愿意为这份独特的连接感而来,拆与不拆的问题,自然会有更丰富、也更有人情味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