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条新闻,有个16岁的男孩靠着一手工整又好看的“印刷体”火遍了互联网,700万网友都给他点赞。
这个男孩叫林文彬,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在他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他的行为举止异于常人。
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把他送到特殊学校学习。逐渐地有人发现他在画画、写字上有极大的热爱和天赋。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大多不仅不爱说话,在人前也会表现得特别害羞,还会让人误解这个孩子以后“没出息”。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2 年报道的患病率为 1/150,2020 年上升为 1/54。
反观国内,早在2016年自闭症人数便已超1000万。这意味着每1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而且患者总数还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递增。
但是这些自闭症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不被理解,甚至被人打上各式各样的标签:“那个孩子好特别呀”、“他怎么言行举止像个‘怪胎’!”……
后来坦普被确诊为“自闭症”。她就更加陷入自己的心理阴影,感觉自己不可能被外界接纳,也越来越多地缩回自己的小世界。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能滋养一个心灵的只有饱满的人际关系,孤独只会带来痛苦。
坦普因为长期与外界隔离,即便成年后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到别人的情感。
而且当别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她不会反抗,也不懂如何应对,就只是恐惧得想要逃离。
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闪烁在遥远的天边,显得落落寡欢。但只要我们放下偏见,愿意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蕴藏着独特的宝藏。
就像文中的林文彬,平时在学校时,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很奇怪,无意中被父母发现他写字和画画的天赋。
有一个志愿者,去特殊学校做义工,看到大家都在一起做游戏,只有林文彬却在一旁埋头写东西,这位志愿者就停下来看他写字。
志愿者十分惊讶地看到林文彬写出的字体,堪比打印机一般,能够很快地手写出“印刷体”般的字,于是把林文彬写字的过程录了下来上传到网上。
这段视频在很短时间内,便获得700万人点赞,网友们纷纷称赞林文彬的书写技巧,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心理学家斯科特考曾说,所谓的才能,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不是说我们一出生,就拥有了所有的知识技巧。我们可以把它更精确的定义为一种要掌握某个领域之规则的倾向和激情。
剑桥心理学家进行过4组实验,对26位高功能自闭症孩子与26位完整发育的孩子进行比较,发现自闭症孩子的内隐学习能力,和普通正常发育的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不论自闭症孩子的天赋如何,某些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他们经年累月的内隐学习而后天习得。
父母是自闭症孩子最亲密的人,只要充满爱心与耐心,好好挖掘,就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活出更好的自己。
《岌岌可危的城墙》一书中写到:自闭症儿童通常持有世界没有给予自己任何帮助的想法,他们持有一种“绝望”。
只有给自闭症孩子充沛的爱,他们内心的“孤岛”才能感受到足够的温暖,才能找回更有价值的自己。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和《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中提示疾病的线索和预警特征有助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早诊断、早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CD-11 和 DSM-5 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分为两大领域,即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的持续性缺陷,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①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的持续性缺陷。在社交互动方面,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质的缺陷。婴儿期起病的患儿缺少目光对视、呼唤反应、社会性微笑及情感互动。在幼儿期,患儿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更加突出。患儿缺乏交往兴趣,不主动发起或回避交往互动。
②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兴趣范围狭窄,对某些事物或活动非常感兴趣甚至痴迷;行为方式刻板重复,生活的多个方面墨守成规、僵化刻板,并可能固着于一些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将手放在眼前凝视和扑动等;对于各种感觉刺激可能反应过度或不足,如过分关注物体的气味、质感、产生的振动等。
通常来说,患儿2岁前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干预;2 岁后可进行医院、专业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系统干预。
孩子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有些家长可能会感到恐慌和焦虑,觉得是天大的灾难降临,并且急切地想帮孩子改变状况。
但是父母越是焦急地想要改变孩子,往往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不被理解,这就违背了爱孩子的初衷。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虽然与其他小伙伴不同,但父母和周围人接纳他,理解他,爱他,这种安全的关系和氛围,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和稳定的自我。
自闭症孩子因为沟通上存在障碍,很多时候都不被父母理解,父母不清楚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是什么。
这时需要家长耐住性子,用心去观察他们擅长的交流方式,学会去适应他们的思维模式。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一经搭建起来,孩子的情感就会流动起来,和父母发生连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